
正文信息
高泌乳素血症的诊治
高泌乳素血症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清泌乳素(PRL)水平升高。由于垂体下丘脑内分泌特殊形式的紊乱,而出现闭经,或溢乳等症状的疾病,也称泌经-溢乳综合征。
一、病因
1. 下丘脑病变
如颅咽管瘤,神经胶质瘤、炎症、颅脑外伤等导致下丘脑泌乳素抑制因子分泌减少或泌乳素释放因子分泌增加引起。
2. 垂体病变
是引起高泌乳素血症的最常见的病因。其中最多见的垂体泌乳素瘤。高泌乳素瘤症患者中20%-30%患为垂体微腺瘤。此外,空蝶综合征也可以使血清泌乳素升高。
3. 特发性
即血清中泌乳素升高明显,但未发现垂体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任何引起PRL升高的其他原因。部分患者数年后出现有垂体瘤。
4. 其他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肾功能不全、多囊卵巢综合征、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及抗抑郁药物等也可引起高泌乳素血症。
二、诊断
除询问病史外,了解婚、孕、哺乳史外,还应了解有无溢乳,月经史,服药史,如避孕药、利舍平,灭吐灵,氯丙嗪,吩噻嗪等药,也可引起泌乳素增高。
高泌乳素血症期临床表现,往往有闭经、溢乳、不孕、低雌激素症状等。
体检可挤压乳房,部分患者有溢乳,还应查甲状腺有无肿大。
检测血中PRL,如增高即为高泌乳素血症,但最好上午9-10时检查,对较高者,应作CT或MRI检查,以除外垂体微腺瘤。
高PRL血症,还应测甲状腺功能,肾上腺功能、生长激素测定,以除外相应疾病引起,必要时应测泌乳素兴奋或抑制试验。有助于鉴别PRL的功能分泌增多与垂体肿瘤。
生殖医学专家单洋淼曾报告,曾在1997年7月至2003年4月,共诊治女性高泌乳素血症284例,对其中泌乳素值超过45ng/ml者送MRI(磁共振)检查,诊断为垂体微腺瘤20例。<收录于全国性与生殖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三、治疗
根据不同病因,选择合理用药及手术等法。
(一)药物治疗
1. 溴隐亭
是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高泌乳素血症疗效可靠,口服药,剂量应逐步增加,达到治疗目标后再逐步减量。至维持量,不能突然停药,否则药易反跳,反跳后的泌乳素可能比原来还高,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头晕等,多在一周后消失。同时口服维生素B6,能增强溴隐亭的疗效,减少副反应,对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者不应用溴隐亭治疗,而应用优甲乐等调节。
2. 左旋多巴
刺激下丘脑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使LH,FSH,E2分泌增多,此药仅适用于特发性闭经溢乳综合征。一日3次,每次0.5mg,连续服用半年,多数患者可于用药一个月内恢复月经,血中PRL水平下降,两个月停止溢乳。
3. 氯米芬胺(又称克罗米芬)
此药促排卵率较高,适用于特发性溢乳及服用避孕药后的闭经溢乳。月经第3-5天内服用,每日50mg,连服5天,如疗效不显,可增量至每天100mg,共5天。
(二)手术治疗
对药物疗效不佳或大腺瘤生长迅速,出现明显压迫症状,如头痛、呕吐及视野缺损等 ,可手术治疗。
(三)放射治疗
仅适用于药物及手术治疗无效,有禁忌或不能耐受者的泌乳素瘤,放疗可抑制泌乳腺瘤的生长,但也会损伤肿瘤周围正常组织,从而影响垂体组织,故不主张单纯放射治疗。